长篇小说《洗河》语言特色的文艺解读
《洗河》为文艺界带来了一股清流,令读者感受到另外一种语境的创作,而这种语境是脱离当下语言组合的语法,作品中沿用了明清小说白话文创作的痕迹,其形式上而言是比较相同的。即便当下写民国以前历史小说的作者都不会在沿用传统手法来创作,而是采用现代口吻来写历史,如此这般,让读者一眼看去就有较高的辨识度,就能分清是不是当下创作的作品。而古人创作的小说,当下人读起来稍微有些费力,因为古白话文中,不仅仅是口语化创作,同样夹杂着地方方言,以及文言文的成分。
同样是写某个既定年代的故事,读者能够感觉到古代的作者比当下作者更注重语言词汇的修饰,不难发现古人文章词汇量远远高于当下,如今作者的作品与古人作品进行比较,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上的。古人文章的凝练程度是当代作者所做不到的,通过文字营造的意境是不同的,或许在阅读的时候,更能深刻的感触到古人创作的用心,文章读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。
后来将古人创作进行现代化改良,使其浅显易读为主,但表达力度显然不够。因此在文学作品对比中不难发现,古人的文章是当下经典难以超越的。原因在于没有继承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,只将文学沦为了实用性,而非陶冶情操的精神财富。
阅读《洗河》这本长篇小说,可以感触到作者的别具匠心。作者在用欣赏古典文学的态度来继承传统文化,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。作者并非刻意模范古人写作,而是沿用了时代语言的风格,用相应的文字来衬托时代的意境,以此避免给人造成一种后现代感,叫人觉得不伦不类。如果写的是很久之前的故事,却用的是当下口语,这岂非一种笑话,也令文字显得几分肤浅,低估了读者的阅读能力。特定的时空就应该用既定的语言,且莫弄出过于前卫的词汇。想一想,在某个时间节点上,古人们会用这样的口吻来说这样的话吗,古人怎么穿越了时空,说起了现代家常话语,岂不显得很不尊重事实,将历史的语言轨迹改的面目全非。
《洗河》创作中尽可能规避了常识性的错误,尊重历史时期下的文化氛围,以及社会人文特点,尽可能用文字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。语言、场景的特点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,因此成为创作中最大的困难,如果没有经历过,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,去学习,才能准确的使用词汇表达。句子中的词汇运用是否正确,见证着作者的创作功底,为了准确掌握时代的词汇,那就需要通过阅读同时期的作品,才能掌握大致规律。
由于作者文学素养的不足,作者不得不潜心下来不断的一遍遍打磨修改自己的作品。从起初的创作到后期的定稿,作品中的每句话几乎全部都经过一次甚至是多次修改,文章重在减少当下语句的使用,让文章符合特定历史下的语言符号。
虽然作者经过了极大努力,但作者仍未百分之百将作品忠实的做到历史语言的还原,这与作者实际经历和文学素养有关,因此不免让作品中留下现代语的痕迹。从文艺研究上来看,这是失败之处。
《洗河》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敢于尝试,认同古人创作风格,并对传统文化做了些许传承。让当下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,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部分魅力,从而激起了部分读者对古代经典阅读的兴趣。从这方面来说是一种成功。
作品以抛砖引玉的姿态向传统文化致敬,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情怀,就像人生的长河一样,延续生命,并让生命放出光亮。
我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,不存在盈利性目的,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,版权归属于原作者,不保证该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片、图表及数据)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,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